UX/UI 設計

Android

iOS

2024 年 7 月 - NOW

好奇海獺|議題探索 APP

被動的主動探索:引導使用者自然增加與社群的互動

專案期間

進行中

擔任角色

UX/UI 設計師

負責項目

介面設計諮詢
流程規劃諮詢

專案性質

Side Project

專案簡介

認識觀點而非認識人,撕下標籤的一對一討論

請試著想像…

請試著想像…

某天,你打算了解其他人對於某項議題的真實意見,於是你連上了網路希望跟網友認真的討論。在PTT上,各路鄉民的留言難以分別是在反串玩梗還是認真回覆。轉向臉書,網軍和假帳號充斥在各大社團中。最後你決定在Threads上發文,卻發現演算法將你的留言都洗成同溫層言論。你才發現在現今的網路世界中,難以與人認真的討論感興趣的議題。

某天,你打算了解其他人對於某項議題的真實意見,於是你連上了網路希望跟網友認真的討論。在PTT上,各路鄉民的留言難以分別是在反串玩梗還是認真回覆。轉向臉書,網軍和假帳號充斥在各大社團中。最後你決定在Threads上發文,卻發現演算法將你的留言都洗成同溫層言論。你才發現在現今的網路世界中,難以與人認真的討論感興趣的議題。

好奇海獺的開發者們觀察到現在的網路世界中,不同立場的人們間存在太多的誤解和太少的對話。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即使立場不同,仍存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。為了擺脫演算法和各種身分標籤的限制,我們期望透過好奇海獺創造一個沙盒環境,提供使用者們可以安心交流觀點的數位空間。

團隊目標

提升社群的活躍程度,增加使用者發布的議題數量

我們團隊將社群的活躍程度定為成功指標,並以使用者發布的議題數量作為量化指標。

因為好奇海獺作為討論各種議題的線上社群,我們認為社群內的議題越豐富,使用者越能感受到社群的活力,進而有動力留在社群內,並且發布或回覆議題,同時再吸引新的使用者加入,形成正向的循環。

擔任角色

尊重原有開發者的意願,提出不違背理念的迭代發想

在我加入好奇海獺的團隊前,該專案除了發起者兼工程師外,另有一位社群行銷的成員。因此在我以設計師的身分加入後,主要的挑戰便是快速融入團隊的協作模式之中,同時尊重原有成員對產品發展方向的理念。在好奇海獺訴求安心且撕掉標籤交流的訴求下,發想新的設計以改善使用者的體驗。

定義問題

使用者規模小導致內容產出少,可能導致使用者流失的惡性循環

好奇海獺在小規模上線營運一段時間後,我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-受限於初期的營運規模較小,使用者的數量少,每天可以產出的新議題數量有限。這導致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就沒有新議題可以探索。因此我們的首要目標便是增加議題產出的數量,提升社群整體的活躍度,避免好奇海獺的社群失去活力,導致因為沒有內容而流失使用者。

使用者數量少,相應產出的內容也少,導致使用者因缺乏可探索的內容而流失。

現有挑戰

在增加議題數量與避免議題浮濫間取得平衡

在開始設計前,我先進行了一次內部訪談,目的是蒐集團隊對使用者發布議題的意見。從訪談中得知,目前單一使用者存在三則議題的總量限制,超過三則就必須封存舊議題以發布新議題。原因是避免使用者浮濫的發布議題,導致社群中充斥不具備討論價值的心情抒發。

在上述核心價值的規範下,直接增加每位使用者可以發布的議題總量變得不可行。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重複探索到相同ID的帳號所發布的議題,同樣會感受到社群活力不佳,認為僅一小群使用者在使用該程式。

現有問題

一日使用者與他人互動比例低,留存率低無助於社群活躍度

為了發想避免與產品核心價值衝突的設計,我進一步依照使用天數將使用者分群進行研究,使用天數一天以內為一日使用者,大於一天則為留存使用者。

我從後台數據中觀察到,一日使用者中有近92%的使用者在進入APP後,未發布或回覆任何議題就離開。留存使用者則可再區分為兩類,分別是樂於發布新議題的積極型,以及習慣回覆他人議題的消極型。

我依照使用天數為使用者分群,透過分群找出不同族群的使用特性,藉此挖掘設計機會。

相較留存使用者,我認為要達成提升社群活躍的目標,為一日使用者發想設計更具效益。

主要是留存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定,透過設計鼓勵消極型使用者發布新議題所需耗費的成本較高。相較之下,一日使用者當前較低的議題發布數,和尚未固定的使用習慣,同時產品週期處在成長期的好奇海獺仍有大量待開發的使用者,使針對該族群的優化更具效益。

在衡量不同使用族群當前每人貢獻的議題發布數與設計成本後,我選擇從效益更大的一日使用者著手。

發現與洞察

與社群互動產生的新鮮感推動使用者願意留存

因為一日使用者已經流失,較難取得相關資料,因此我決定先從留存使用者著手研究,了解當前好奇海獺做對了什麼吸引他們留下,進而融入在設計中作為亮點。

我從量化數據中發現到,留存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的互動頻繁,每天都會上線延續前日的互動,不存在與他人零互動的潛水使用者。再從訪談中得知,促使留存使用者不斷回來的驅動力,正是其他使用者回覆的訊息所提供的刺激。

設計策略

複製社群內具亮點的行為模式,在流程中引導新進使用者複製

在了解留存使用者持續使用APP是因為喜歡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新鮮感後,我希望能將這個行為模式複製到一日使用者身上。因此我預期在優化後的流程中,使用者在進入APP後將被引導與其他使用者產生互動,並藉著他人訊息的刺激驅動使用者於次日回來,成為留存使用者。

設計成果

在使用教學中融入實際操作,引導使用者自然的與他人產生連結

為了在流程中自然的引導使用者產生與他人互動的契機,我先繪製了當前新進使用者進入APP的流程,從中發想不會過於突兀的引導設計。

在檢視流程的過程中,我發現「使用教學」這部分目前僅以靜態畫面向使用者展示功能,而非透過動態方式陪伴使用者走過實際流程。結合過往設計經驗,使用教學如果融入實際的操作步驟引導,讓使用者體驗點擊後獲得相對應的回饋,可以加深使用者的記憶,同時也讓教學流程更為順暢。

因為上述發現,我決定將引導新進使用者與他人互動的這個環節納入使用教學中。

使用教學頁面進行再設計前,僅靜態展示APP的各種功能,未能把握引導使用者實際操作的機會。

在執行設計前,我們還需要決定將何種互動納入使用教學中。目前使用者與社群互動的模式有兩種,分別是發布自身感興趣的議題,以及回覆他人有趣的議題。

考量到每位新進使用者偏好的議題不同,難以在使用教學中呈現所有人都想回覆的議題,再加上我們的初始目標是增加社群內的議題數量,因此我決定以引導新進使用者發布感興趣的議題為主要設計,作為每位使用者與社群產生互動的第一個錨點。

最終設計

在使用教學中引導使用者發布第一篇議題

在新設計上線後,我在發布議題的使用教學中,鼓勵新進使用者當下就嘗試發布自己感興趣的第一則議題,而其他使用者針對該議題的回覆則可以吸引新進使用者再次回到APP查看與回覆,藉此開啟使用者與社群互動的契機。

進行再設計後,教學中會引導使用者發布第一篇議題,再透過針對該議題的回覆吸引使用者回到APP。

專案總結

發布議題比例增加20%,次日留存率增加3%

在新設計上線後一個月,我們追蹤後台數據以觀察設計成效。我們發現最明顯的改善是新進使用者發布議題的比例從8%上升到了28%,代表原先每10位新進使用者中僅有一人會發布議題,現在則有三人會在一開始就發布其感興趣的議題,增加了社群中的議題數量。

另一指標則是次日留存率微幅增加3%,代表有一小部分使用者因為曾在社群中發布議題,次一日更願意回到APP中追蹤了解其他使用者所回覆的觀點。

在新設計上線後一個月,我們追蹤後台數據以觀察設計成效。我們發現最明顯的改善是新進使用者發布議題的比例從8%上升到了28%,代表原先每10位新進使用者中僅有一人會發布議題,現在則有三人會在一開始就發布其感興趣的議題,增加了社群中的議題數量。

另一指標則是次日留存率微幅增加3%,代表有一小部分使用者因為曾在社群中發布議題,次一日更願意回到APP中追蹤了解其他使用者所回覆的觀點。

發布議題比例

28%

▲ 20

次日留存率

32%

▲ 3

我們成功達成增加使用者發布議題數量的目標,同時吸引部分使用者於註冊次日再回到APP。

反思與學習

改動小細節也能創造大收益,設計不需要每次都大破大立

在我過往的設計經驗中,因為多是從零到一的產品,或是在一個初稿上重新設計全新的產品,鮮少有小幅度再設計現有產品的情境發生。因此這次為好奇海獺發想增加社群活躍度的過程是一次特別的經驗。同時幫助我了解有目的性的優化細節,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相對都較少,卻同樣能創造出不俗的效益。

反思與學習

以尊重團隊和產品的核心理念為前提,設計概念更能獲得青睞

這次加入好奇海獺的經驗,讓我體認到內部訪談的重要性。透過執行內部訪談,我更清楚瞭解每個成員對產品核心理念的認知和堅持。這幫助我在提出設計概念時,可以提前避開一些與理念相衝突的設計方向。同時我也能因應核心理念做出相對應的調整,在提案時更容易爭取到團隊成員的認同和支持。

反思與學習

保持團隊聯繫以確認開發量能,彈性溝通以調整設計成果

做為一個Side Project,團隊成員都是兼職參與好奇海獺的專案。因此偶爾會出現團隊成員因正職狀況導致開發量能受限的情況,同時也有因為開發工具限制的問題,導致無法完全符合設計結果的情形發生。

當發生上述情形時,我們團隊總是保持聯繫,隨時讓其他成員瞭解當前的開發情形。作為設計師,則必須捨棄部分效益較低的堅持。例如實際畫面與設計稿不完全相同時,在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前提下,我們都會嘗試去理解當前限制在哪裡,並以推動功能上線測試為優先。

這般彈性的作法為我們團隊建立良好的合作默契,成員間更願意傾聽對方難處,並樂於提供不同視角的觀點供成員參考,有效的幫助團隊集思廣益,打造更好的產品。

若有任何參與設計的機會,歡迎隨時與我聯繫 💬

© Shanyu Huang 2025 Copyright.

若有任何參與設計的機會,歡迎隨時與我聯繫 💬

© Shanyu Huang 2025 Copyright.

若有任何參與設計的機會,歡迎隨時與我聯繫 💬

© Shanyu Huang 2025 Copyright.